同济医学院海外校友总会

TJMCOAA.ORG

1983年春同济医学院教授们与盖尔哈特夫妇在校园的合影

 

经过陈英汉老师与当事人多次考证,并参考外事处的外宾接待记录,这张照片的说明如下:

1983年春,同济医学院授予联邦德国德中医学协会主席盖尔哈特名誉教授称号。图为授予仪式后,同济医学院教授们与盖尔哈特夫妇在校园的合影。前排左起:冯新为、刘毓谷、朱通伯、江明性、盖尔哈特教授、盖尔哈特夫人、裘罗懿、裘法祖、王辨明、魏能润、陈夏丰;二排左起:童尔昌、叶世铎、包克光、王兆椿、邓仲端、刘恭植、夏穗生、郭俊渊



赴110周年庆,感受同济精神

2017-05-31 费耿 HUST上海校友会同济医学分会 HUST上海校友会同济医学分会

2017年5月19日~21日,八位各系统的在沪校友组成的上海校友代表团受邀参加了在湖北武汉举行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110周年庆祝活动。

各位代表们分工合作,以饱满的感情分別参与各项活动,并与学校各级领导及兄弟校友会的代表进行深入沟通交流,充分展示了上海同济校友的风采。

活动篇

 
 

19日下午,上海校友代表团抵达武汉。下午1点,代表们随志愿者办理入住后即刻前往同济医学院的行政楼报告厅参加《健康中国-健康产业与管理同济论坛》,聆听了二十位校友的创业故事。论坛之中,收获的不仅仅是创业大咖的成功经验,同样感受到各地校友对母校的拳拳深情。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健康观念的转变,公民的健康理念从治病为主转为以预防为主,由此产生了具大的商机。中国的健康产业与相关管理刚刚起步,向大众科普宣传健康管理理念,使之时刻了解个人身体状况而进行有针对性地饮食、运动及保健药品的调节干预,形成健康生活习惯就是最经济与聪明的健康投入方式。

这与我们医学分会在年初制定的方案不谋而合。我们分会也将在搭建科普健康新理念,发展健康新产品的平台上面做出一些努力,成为医学校友与华中大其他校友间的沟通渠道。因此欢迎海内外有志于此的校友来沪与我们合作。

 

晚上六点半,医学院领导及院办的老师们在梅园餐厅设宴招待各地校友代表团。晚宴上各地校友会代表各自介绍,互换名片,其乐融融。大家在同济的名义下相聚,也必在各自的事业中让同济医学的旗帜高高飘扬。

 

2017年5月20日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110周年院庆日。

 

上午9点30分,校友会代表与来自海内外的校友们齐聚体育馆,出席建院110周年庆典大会。大会由同济医学院副书记邓静萍主持,参会的嘉宾除华中科技大学领导及杰出的医学校友代表外还有来自海内外的兄弟医学院校的代表。

 

庆典大会上,华中大副校长兼同济医学院党委书记、院长陈建国教授向大家汇报医学院历年的发展成果,他表示,同济医学院正从建设一流学院文化、一流人才队伍、一流学科三方面积极行动,紧跟学校“双一流”建设步伐,齐心合力建设一流医学院,同济共济,追求卓越,并在汇报结束时大声对同济说出“520,我爱你!”。

 

大会结束后,代表们携带校庆专供饭卡到学校食堂体验学生餐。

 

20日下午,在同济医学院及同济、协和医院各报告厅、会议室同时举行了海外校友主导的各学科学术报告会。

 

各地校友会代表齐聚基础医学大楼四楼,观看了一幅幅同济医学院史长廓上展出的珍贵历史照片。展览包含了从上海到李庄再到武汉的医学院变迁史,从宝隆博士到唐哲教授再到裘法祖院士的医学故事,这都是一个个影响同济医学发展的历史选择和关键人物。

 

谨此向为同济医学院创立、发展、坚守、再创辉煌的领导、教授们致敬!

 

 

下午3点,代表们受邀参加各地校友会代表座谈会。校院领导陈建国、邓静萍、胡华成听取了各地的校友介绍及校友会发展建议。

 

座谈会上,我们提出两条建议:一是学校主导建立海内外各地校友会联络群,其成员包括校友会主要领导及有影响力的校友,以便校友互通交流,共享各地活动与资源。二是学校组织在校学生及各地校友参加同济寻根文化之族。

会后的捐赠仪式上,上海校友会代表向学校捐赠了名为“一点一面”的纪念品:“一点”是上海校友会名誉会长吴孟超先生所题的词“同舟共济,追求卓越”;“一面”是110平9方尺并印有院庆LOGO的四方旗,上有秘书处特别征集的110位上海校友的签名。

 

 

晚上七点以“同舟共济,追求卓越”为主题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建院110周年文艺晚会在大礼堂隆重举行。

晚会分一个序章和三个篇章(同心同德 红色历史,同甘共苦 绘就蓝图,同舟共济 金色未来),包括由在校学生与校友参演的戏曲、舞蹈、歌曲、小品以及音乐剧等十六个节目。演出精彩,震撼人心,歌舞优美,令人流连。

晚会之后,耳边一直回响着81级冯翔师兄的武汉歌谣“冬天腊梅花,夏天石榴花,晴天都是人,雨天都是伢”。

后续篇

 
 
 
 

几天的院庆活动结束后,海内外校友依依惜别。漫步熟悉而陌生的校园,回味院庆活动的各个环节,心中颇有感触。

 
  1. 此次院庆活动是以同济历史文化展示,学术报告交流为主要内容。除校友及兄弟医学院校外,没有邀请其他的政要参加,专注科研学术和校友情谊的各方交流。

  2. 此次院庆活动一大特色是海外校友总会组织了20位学有所成的校友在三天时间举办了十场高水平的学术讲座。

  3. 医学院以展示同济医学院的历史文化为旨要,在邓静萍副书记、柳会祥总指挥组织下,数十名老师耗时三月余精心制作了院史记录宣传片,院史长廓,文艺晚会。

 
 
 
 

各位代表表示,本次庆祝活动精彩得当,令人难忘,尤其是活动细节和校友深情让人深受感动,在此向为此次院庆在无数个日夜花费心血的邓静萍、胡华成、柳会祥、柯萍苑、王蛇等医学院领导老师与在校志愿者们致敬!

 

在此向给院庆提供十场高水平学术讲座的海外校友表示赞赏与感谢!向东道主武汉校友会为代表提供的帮助与为院庆所做的努力表示感谢!♥

 
 
 

院庆已是一种文化,在回顾历史中感悟同济精神,在准备过程中显示同济情怀。同济文化不仅是用来展览的,其实它已经渗透于我们每一位学子的血液里,体现于每一个为此次院庆而无怨无悔自觉的行为之中。

附录篇

 
 
 
 

本次赴汉庆生活动圆满结束,在此向校友们分享几则柳会祥主任在海外群里透露出的几个小故事,现摘录其中几则附于文后。

 

(1)在5月中旬的某天上午,正在紧张筹备医学院成果汇报会及系列学术与文化活动的关键时刻,医学院邓静萍书记突然接到一个紧急电话,原来是邓书记的姐姐及外孙女出了车祸,正在被送往附近医院的路上,详细伤情不明。片刻犹豫之后,邓书记选择了通过电话委托朋友处理自己亲人的救治,而她仍然留在办公室继续指挥各项筹备工作,直到晚上,才腾出时间到医院看望她们。

(2)医学院武汉校友会会长张明先生受医学院委托,在4月初开始牵头筹备“健康中国·健康产业发展与管理同济论坛,为配合硚口区做好“环同济健康城建设”的政策宣传与规划推进,任务加重。张明先生提出所有会议经费由自己的企业赞助。5月初,张明先生的夫人生病住院,可能还需要做器官移植手术。张明先生为了不影响论坛筹备工作,不让身边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一边照顾生病住院的夫人,一边往返于医学院与企业之间,指挥论坛各项筹备工作。进入5月中旬,他的岳母也生病住院了。看到他消瘦的面庞和红肿的眼睛,问其同事,才了解到他家庭的困难。可是,他还是坚持指挥圆满的完成了500余人参会的论坛各项筹备工作。

(3)5月17日,邹安若教授及夫人著名音乐家江教授刚从武汉飞往北京,知道信息的我和王蛇先生协商,非常希望江教授能在20日晚上的文艺晚会上为海内外嘉宾及师生友情客串表演。但是,因为有关规定,医学院既不能帮助支付往返机票费用,又不能支付表演费用,按照王蛇先生提供的电话,我试着拨通了邹教授的电话,让人惊喜的是邹教授与江教授商量后马上回复,同意改变行程,再次飞回武汉友情参与医学院文艺晚会表演节目。结果大家已经知道,江教授专业的世界水平的表演受到了现场海内外嘉宾及医学院师生的欢呼和长时间的掌声。

(4)5月中下旬,医学院97级硕士研究生在年级微信群中发出了为裘法祖讲学金基金捐赠的倡议,让发起人意外的是全班竟然有71位同学积极响应,有的同学在外地出差,要自己的家人将捐款送到了联络人,就募捐到捐款18万元。还有深圳校友会、广州校友会、上海校友会、海外校友总会、澳门校友会、及学校各职能部门、各院系所、各附属医院教师和员工等也都积极主动为医学院发展慷慨解囊。如此等等,不再赘述。作为工作人员的我们,在服务中感动,在感动中受教育。我们为母校有如此多优秀的校友而自豪!我们相信:振兴同济,定能实现!

 

文字/费   耿

图片/秦向南

编辑/王   丹

 

520 | 向同济大声告白:110岁生日快乐,我爱你

2017-05-20 同济医学院学生会 大医精诚 大医精诚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其前身为德国医师宝隆博士于1907年创建的上海德文医学堂。1927年改名为国立同济大学医学院,1950年由上海迁至武汉,与武汉大学医学院合并,定名为中南同济医学院。1955年更名为武汉医学院,1985年改名为同济医科大学。20005月,与华中理工大学、武汉城市建设学院、科技部干部管理学院合并,组建成华中科技大学。院庆日定为520

 

 

 

 

在同一个一百年里,你来了我来了

——不早,也不迟

在同一朵云彩下,你看见我我看见你

——不远,也不近

你就在那儿,有树有水

所以,我爱你。

不知道是对是错,不管它是对是错

我只想和你在一起,一起等太阳出来

没有水,你是我的水

没有粮食,我是你的粮食

我们自始至终相信同一个神

热爱同一个命运

因为啊,爱上你

我身体中有世上最柔软的部分

110

不老也不年轻

同济

我爱你

 

 


 

 

 

同济组歌(前贤难忘)

[]贝利 作曲

同济王蛇 填词

 

 

一、开学礼之歌

我想听老同济 故事与歌,

知我来去 生命厚长

金桂香十月一 一九〇七,

前贤难忘不能忘

开学礼朱葆三 明义开宗,

他说医院能救人于一时

他说学堂能救人于后世,

前贤难忘不能忘

 

 

二、宝隆之歌

父母亡 悲伤痛 宝隆学医,

德国博士 大爱信仰

创办同济医院 德文医学堂,

前贤难忘不能忘

Deutsch“同济” 传我精神双螺旋:

同生同道同舟楫参中行

济我济人济天下行中参,

前贤难忘不能忘

 

 

三、大师兄之歌

第一届 三君子 一九一二,

医品上乘 弟妹标杆

江逢治 张进枢 与何理中,

前贤难忘不能忘

江师兄 获博士 柏林大学,

济后学 造新舟 同德医学院

出人才 陈中伟 再植之父,

前贤难忘不能忘

 

 

四、治痹之歌

在李庄 祖师殿 天灯点燃,

善善结缘 攻克疑病

中学生 染痹病唐哲初诊,

前贤难忘不能忘

李化民 续探究 论痹撰文,

杜公振 邓瑞麟 追因氯化钡盐

川芎伞 飞扬起 生命希望,

前贤难忘不能忘

 

 

五、童第周之歌

童第周 生物学 娓娓动听,

人能我能 人拙我神

蛙卵膜 巧剥除 一镊惊人,

前贤难忘不能忘

借债买 显微镜 映雪李庄,

土屋的 胚胎实验世界震动

“不做一人之医做万人之医”

 

 

六、一级教授之歌

有八位一级教授 绝活神功,

唯知蜩翼 医学立命

风雨中 自清净 红楼绿茵,

前贤难忘不能忘

曲径上 留足迹 求实严谨,

蓝天下 现背影团结创新

好教养 合中西 文质彬彬,

前贤难忘不能忘

 

七、裘法祖之歌

裘法祖 人戏称 图书馆长,

勤智求真 旷野举杖

布龙纳 奥斯勒 他都承传,

前贤难忘不能忘

陪他成 好医生 四位“母亲”,

三张纸 划两张 一刀精准

-不法-万人法-现身说法,

前贤难忘不能忘

 

 

八、过晋源之歌

过晋源 八士人 设奖思勤堂,

仁医仁师 一代斯文

曾行医 德奥瑞 仍归故乡,

前贤难忘不能忘

渡病人 渡学生 生命是船,

内外璧 双奠基 过裘弟兄

夫子逝 弟子跪 永续真传,

前贤难忘不能忘

九、武忠弼之歌

武忠弼 同济魂 底蕴厚深,

中德交流 百渡不停

一口心忠 双弓百弼 坎坷淡定,

前贤难忘不能忘

译里德 论歌德 德德达信,

析病理 释人理理理融通

生我劳 死我息 乐担使命,

前贤难忘不能忘

 

十、艾民康之歌

艾民康 兰考来 泡桐树品,

自然通直 荫泽宽广

第一位 国际组化 中国成员,

前贤难忘不能忘

秉敦敏 探经络 光大轩辕,

巧着色 现奥秘 以新出新

一侧肺 全身心 共产党人,

前贤难忘不能忘

十一、吴孟超之歌

吴孟超 同济缘 面壁十年,

科学本真 学问新创

闯三关 进临床 享受艰难,

前贤难忘不能忘

读文献 读病人 无住生心,

手吴钩 取肝瘤 一万四千

水淼茫 浪汹涌 吴星导航,

前贤难忘不能忘

 

十二、王争艳之歌

王争艳 好医生 病人公认,

能治好病 能少花钱

守本分 做上医 视触叩听,

前贤难忘不能忘

住院医 门诊医 社区医生,

你不治 找你治 治病“有瘾”

心不忍 手干净 济道坚恒,

前贤难忘不能忘

十三、学子之歌

我学子 精气神 蛇杖是瞻,

前人如种,种死我生

到彼岸 先生风 山高水长,

前贤难忘不能忘

修专业 修人文 医学完整,

爱自己 爱他人 人性完善

济巨川 我作舟 扬帆起航,

前贤难忘不能忘

【110周年华诞】 那些年、那些事和那些同济人

2017-05-19 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1907年到2017年,
从上海到武汉,
从同济德文医学堂,

到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一百一十年的岁月,
 
那些从无到有的开辟者,

在风雨飘摇的日子里同舟共济;
那些历险弥坚的传承者,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济人济世;
那些创新进取的开创者,

在繁荣昌盛的岁月里开拓领航;


他们的卓越贡献,我们一直在歌颂,
但他们的故事,且听我们慢慢诉说 ......

 

 
 
 

埃里希•宝隆

 

同济医院、同济大学创始人同济德文医学堂的那些年

由于目睹疾病残酷地夺去自己亲人们的生命, 埃里希•宝隆从小就立志要做医生。

 

1899年,宝隆打算开设一间诊所,在克纳佩的支持下,他们筹集到资金,在白克路(BurKill  Road, 今凤阳路)415号获得了一块地, 开办了一个有20张床位的医院。该医院被定名为“同济医院”,这是因为“同济”上海话的发音与“Deutsch"(德国)的发音相似,同时,“同济”中文也含有“同舟共济”之意。

 

随着同济医院声誉的提高,上门求医的人也越来越多。此时,宝隆又深感医务力量及人手严重不足。在宝隆的坚持下,医科学校以培养医生为目标,以治学严谨为特色,注重实际能力培养,实行“精英”教育。鉴于当时中国学生还不能直接用德语学习医学,医科学校加设语言学校,即德文预科。

 

同济徳文医学堂大门

1907年,“上海德文医学堂”建立。

 

1908年,学堂改名“同济德文医学堂”。

     

1909年,3月5日,同济医院和同济德文医学堂创史人埃里希•宝隆医生在上海因患伤寒症不幸病逝。本校董事、医学博士福沙伯继任总监督兼总理,为了纪念宝隆长期在沪热心行医并创办了同济医院,特将同济医院改名为宝隆医院。

 

 

吕富华

 

药理学一代宗师烟草致癌的那些年

1933年,留学德国期间,他在佛莱堡大学Aschof教授的研究室从事实验病理学工作。期间,他从德国人寿保险公司在对死亡者进行赔偿过程中发现,在所有死亡的人中,吸烟的人大多死得早,吸烟者的死亡率远比其他人群要高。受此启发,他对烟草到底有没有“致癌作用”的问题开始关注,为了解开吸烟与死亡的关系之谜,吕富华在攻读医学博士时,进行了香烟致癌的动物试验研究,他把烟草中含有的烟焦油反复涂抹于家兔耳朵的表皮上,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研究,致癌作用出现了,涂抹烟焦油的家兔耳朵表皮发生了癌变,首次以实验证明烟草焦油对家兔的致癌性。他的研究结果于1934 年发表在德国《法兰克福病理学杂志》上,他向全世界宣告了“烟草致癌”这一科学结论。他是世界上第一位发现烟草可以致癌的科学家

 

吕富华教授在编写《现代临床药理学》

 

他有着严格的治学态度、严谨的科学思维和作风、孜孜不倦的教育风范、艰苦朴素的品格,吕富华教授的学生说:恩师留下的遗产我们将永远铭记!

 

杜公振

 

微生物大家(音“Pa”)病的那些年

他致力于微生物科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1941年,春,李庄突发“春瘟”,有37名学生吃饭之后全身无力,呼吸困难。这种病在当时很常见,被称之为“痹病”(痹,四川方言,软瘫之意)。同济专家判定为患者是钡中毒。后经检验,发现是学生饭食中的食盐含氯化钡过高。


次年,宜宾城内也出现了相同的中毒致死事件。当时同济大学的杜公振教授担纲查证,先后经三次调查,确定是当时最大的盐业公司“五通桥”生产的食盐不合格。当局政府发文,明令禁止食用五通桥盐。同济专家又向盐商提议,在盐中加人“芒硝”(硫酸钠),即可去除氯化钡。从此后,困扰当地多年的“痹病”几乎绝迹。

 

医学院教授们的职业道德感动了战时的国人。当时宜宾县参议会专门召开会议,组织当地民众敲锣打鼓、舞狮前往医学院道贺,赠送锦旗上书写着“成绩斐然,人民受益匪浅;颂声载道,同济令誉日隆”。

 

裘法祖

 

“人民医学家”救治患者的那些年

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德不近佛者不可以为医,才不近仙者不可以为医。”如今,中科院资深院士、著名医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中国外科奠基人之一,中国器官移植主要创始人裘法祖教授,这位医学泰斗的人生信念一次次被人们满怀敬意地提起。

 

他被称为外科全才,在腹部外科、神经外科、泌尿外科、骨科等领域均有很深造诣。他擅长腹部及基本外科,对外科其他分支:脑外科、泌尿外科、矫形外科等同样造诣精深,为同济医院外科系各专业的创建和发展付出了诸多心力。

 

近70年的医学生涯,技术上的千锤百炼和丰富的经验累积,造就了“不多开一刀,不少缝一针”的“裘式刀法”。裘氏手术刀法被誉为中国外科的一把“宝刀”,同事称赞“他要划破两张纸,下面的第三张纸一定完好。”

 

在裘法祖的从医生涯中,有一件事他毕生牢记在心。那是1940年,他在施瓦本医院担任外科医师,在做第三个阑尾切除手术时,发生了一件影响裘法祖一生的事。病人是一位中年妇女,术后第五天病人突然死去。尽管尸体解剖没有发现手术方面有什么问题,但导师说:“裘,这是一位4个小孩子的妈妈。”这句话让裘法祖记了一辈子。

 

裘法祖曾接待一老妇来诊,病人说她肚子非常不适已有很长时间,问过病情后,裘法祖让其躺下,又仔细按摸检查她的腹部。检查后她紧紧握住裘法祖的手,久久不放,说:“你真是一个好医生。我去了六七家医院,从来没有一个医生按摸过我的肚子检查。”

 

94岁高龄的他,去世前几天仍在为四川地震灾区伤员会诊。

 

裘老用他的一生告诉我们:“医术不论高低,医德最是重要。医生在技术上有高低之分,但在医德上必须是高尚的。一个好的医生就应该做到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把病人当作自己的亲人。

 

武忠弼

 

“中德医学交流使者”病理学的那些年

 

他与裘法祖并称为同济双璧。

 

1936年,求学于同济、后执教于母校直至临终 (2007 年 11 月 8日),栉风沐雨70余载。他为促使母校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与裘法祖并称为同济双璧。五十年代末,他去德国研究电子显微镜。其后,他主攻超微结构病理,为发展病理学及超微病理学呕心沥血。武教授论著丰硕,曾获国家,国家教委、卫生部多项奖。

 

据亲友和医护人员回忆,武教授在2007年3月7日接受手术时,他还处于麻醉后的昏睡中。突然,老人连声说:“我的鼠标呢?鼠标哪去了?!”在武教授生命中的所有记忆里,只有工作永远是难舍的!

 

作为中德医学界“交流大使”,武教授曾往返德国近六十次。尽管他工作繁忙,他十分关心中国留学生。1988年冬,他访问埃森大学时,对 中国留德学生感触颇深地说,“中国学生在国外以刻苦著称,但不会像德国学生一样有丰富的课外活动,中国学生应建立向课本外拓展的意识。”

 

武教授高风亮节,人所共仰。因为在中德友好交往中的贡献,武教授1985年获“德国大十字勋章”,2002年获“德国星级大十字功勋勋章”。“德国星级大十字功勋勋章”是迄今授予外国公民的最高级别的勋章,武忠弼教授也因而成了我国受此殊荣的第一人。

 

2007年,11月8日,武老与世长辞。在诸多送别挽联中,有这样两句令人印象深刻:“一口心忠,忠党忠国忠民忠教忠同济忠中德友谊;双弓百弼,弼前弼后弼上弼下弼时事弼过往今来。

 

吴孟超

 

“吴氏刀法”肝癌的那些年

神刀济苍生 肝胆照人间

 

1960年,3月1日,已经掌握了进入肝脏禁区密码的吴孟超主刀完成了中国第一例成功的肝脏手术,实现了中国肝脏外科零的突破。此前,对肝脏出血的控制,国外常用解剖肝门结扎血管或低温下暂时阻断血流的方法,操作比较复杂、危险性大。吴孟超打破禁区后再接再励,创造了“常温下间歇肝门阻断”止血技术,“肝脏缺血超过二十分钟就要坏死,不能太长时间止血。我想到了水龙头开关,就在血管上加了一个类似装置,手术开始时阻断,一段时间后打开,让血液流向肝脏。可以阻断几次,提高了安全性,有利于手术顺利完成。这个方法现在还在临床使用。” 

 

1963年,吴孟超又和同事们成功地为一名患者实施了中肝叶切除手术。中肝叶是肝内所有重要管道都要经过的“禁区中的禁区”,这一成功是中国肝脏手术的重大飞跃,标志着中国肝脏外科已经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吴氏刀法”曾经多次震惊世界:1975年2月,吴孟超为安徽一农民成功切除了重达18公斤的特大肝海绵状血管瘤,直到今天,这仍是外科界的一项世界纪录;1983年,吴孟超为一名仅4个月大的女婴成功摘除重达600克的肝母细胞瘤,切下来的肿瘤比婴儿的脑袋还要大…… 

 

当越来越多的病人出现在面前时,他考虑招收更多人才充实到肝病治疗中来,还无私传授自己的“吴氏刀法”。“为了诊治更多肝癌病人,我的所有技术属于人类,我吴孟超没有专利!”如何选刀、如何目测、如何分离、如何打结、如何预防和处理各种险情,他对学生严教细训,一丝不苟。

 

2006年,已过80高龄的老人依然精神矍铄、思绪敏捷、言语清晰。据吴老学生透露,现在只要有时间,吴老依然亲自给病人做手术,有时一天下来会连续做三台,要站上十几个小时。

 

吴孟超说:我对病人一视同仁,不分高低贵贱都一样对待。病人很痛苦,不仅本人痛苦,全家都很痛苦,医生最根本的责任就是为病人解除痛苦,用自己的技术为病人治好病。对待病人不仅要有责任心,还要有爱心和同情心。”

 

 
 
 

 

  那些年、那些事和那些同济人,我们难以一一道来,一百一十年的岁月里,值得铭记的人物还有许多,值得传颂的佳话不胜枚举,这里揭开的仅是明亮天空的一角。


光阴多变迁,光辉故事的序章已被前人谱写,十年复十年,演绎动人续篇的正是当下与未来的你和我。 

 

 
 
 

 

 

华中科技大学(ihuster)

来源 / 同济医学院

 

 

同济风雨百又十,细数开创者们的故事

2017-05-19 费耿 大医精诚 大医精诚

同济医学院风雨百又十,育化数万济世济民之医,然同济人之精神何系,一直在寻找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笔者试着从同济初创数十年之医学人中找出其共有之处,此应为同济精神之传承,同济医魂之所在!

 

同济医学院诞生于风雨漂摇的清末上海,意味着它必然要承荷起中国现代医学发展之重任。

 

而同济医学人也一定是中国医疗卫生界的开创者与实践者。让我们来细数下这些极具独创精神的同济医学人!

 

 

埃里希·宝隆

创办同济医院及德文医学堂

 
 

只要你身上烙有同济的印记,就应知道这位同济医学的开山鼻祖——德国医学博士。

 

1895年,尚在策德里乌斯一所诊所当助手的宝隆就和德国医生奥斯卡·福沙伯组建了上海德医公会。1899年,宝隆和福沙伯以德医公会的名义开始筹建一所诊治中国病人的医院,筹建工作得到德国驻沪总领事克纳佩、上海实业界人士虞洽卿等人的支持,医院建成后由德意志"Deutsch"的上海话谐音取名同济,“同济”自有在清末民初的乱世中中德合伙人同舟共济之意。

 

宝隆医生不仅有悲天悯人之心,也有风情月思的浪漫,长期的工作相处宝隆与诊所老板策德里乌斯的长女两情相悦,于1900年在德国结婚。婚后育有5个子女。

 

1907年宝隆因业务需要,以培养中国医生为目的创建了德文医学堂,第二年更名为同济德文医学堂。 

 

1909年3月宝隆因伤寒并发肾出血而死亡。为记念宝隆博士,同济医院改名宝隆医院。

 

 

江逢治与沈云扉 

创办同德医学专门学校及同德医院

 

江逢治是同济首届三位毕业生之一。江逢治、张近枢、何理中同济三位大师兄于1912年毕业,江逢治毕业后赴德留学,1915年获柏林大学医学博士学位,成为获得德国医学博士学位的第一个中国人。回上海后,行医之间创办了一所药厂,发明了“江逢治痧药水”用于治疗当时上海常见的肠胃性疾病,“江逢治专治肺痨”药水而名噪一时。

 

沈云扉,1914年同济第二届毕业生(注:1913年无毕业生)。毕业后留在宝隆医院工作。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籍人员回国,沈云扉担任宝隆医院代理院长。

 

1918年,经沈云扉提议,江逢治、沈云扉、张近枢、黄钟等人在上海德医学会支持下,合作开办了同德医学专门学校。江逢治任校长,沈云扉任教务长。

 

1919年2月,同德学校设附属“同德医院”于青岛路开业,供学生临床实习,推张近枢为医院院长。同年学校建立解剖、化学、病理等实验室,添置各项教学设施。

 

1920年2月,德医学会决定,同德学校独立,由江逢治、沈云扉、张近枢、黄钟等组成学校委员会,江逢治主持校务。江逢治聘请社会名流康有为、钱新之、陈光甫、周宗良、江上峰、黄季植、袁履登、袁观澜组成董事会,康有为为主席董事,呈北洋政府教育部备案。

 

1952年,根据国家高校院系调整方案,同德医学院与圣约翰大学医学院、震旦大学医学院合并,共同组建上海第二医学院,如今为交通大学医学院。

 

同德医学院是一所国人自办的私立学校,在坎坷中发展,34年总共培养毕业生1055人,对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与发展做出了贡献。

 

 

俞松筠 

创办中德医院、中德助产学校

及上海平民产科医院

 

俞松筠,浙江湖州人,同济医工学堂毕业生,曾任上海市卫生局局长、国民党政府卫生署医药司司长、中华民国第一届立法会委员等职。

 

1923年俞松筠与同济校友徐衡如集资在静安寺路张家浜(今新昌路)73号创办中德医院,俞松筠任院长。1925年俞松筠在中德医院附近又设立了中德助产学校及平民产院。倡导科学新式接生法,培养高级助产士。

 

1930年,改名为中德助产学校和上海平民产科医院。1932年上海爆发一二八淞沪抗战,中德医院曾因临时收治过第19路军伤员而受到蔡廷锴将军的褒扬。1934年,医院迁至福煦路171号(今延安中路393号),院舍及设备均为当时最先进设施,夏有冷气、冬有水汀(暖气),富丽堂皇,为沪上私人医院之首。上海平民产科医院也改为“中德医院平民产科部”,曾以完全免费方式收容产妇,一时享誉沪上。

 

1937年,中德助产学校改名为中德高级助产职业学校。

 

1956年2月,私立中德医院改为公立。同年10月,卢湾区人和医院职工20余人并入,改名为卢湾区产院,床位增加至120张。1983年,医院新建病房大楼,总面积为6059平方米,核定床位数增至180张,全院医职人员320名。1984年为适应社会妇幼保健需求,与卢湾区妇幼保健所合并,更名为卢湾区妇幼保健院。1993年,在建院70周年的庆典上,经上海市卫生局批准,为了弘扬老中德声誉及传统,重新加挂了为市民所熟知拥戴的中德医院的院牌。

 

 

朱克闻等

创办怡和医院、大德医院及上海医院

 

怡和医院于1938年由同济医学院校友朱克闻创办,校友黄钟强、颜曾谅亦为发起人。该院环境幽静、设备完善、医生水平较高,1949年时该院有内科、外科、妇产科、耳鼻喉科、小儿科、骨科等,有病床62张。1958年,怡和医院与虹桥疗养院合并,组建上海市淮海医院。1961年,正式改名为上海市徐汇区中心医院。现由上海市教育评估院使用。

 

1928年春,由同济医学院校友唐庆岳、韩法周、宋叔庠等在戈登路293号创办大德助产士医学校,并设大德医院为实习医院,1937年校长兼院长唐庆岳病逝,乃由校友杨元吉继任。到1949年时,该院除总院外,另在天平路设有分院一所。该院对当时社会贡献很大,包括主办伤兵医院,收容难民产妇,办理公教人员店员免费接生,设置免费病床20张,免费助产,举办助产士进修演讲会,开办妇婴接生展览会,设立大德医院出版社、出版医学书籍和宣传资料,设立奖学金等等。

 

上海医院位于岳阳路190号,为同济医学院部分校友在1945年共同筹办。1949年时该院分设内、外、妇产各科,病床30余张,并有完善的手术室,拥有消毒设备、X光机、超短波电疗机、新式化验室等,病房清洁,环境幽静。

 

 

熊丸 

蒋中正终生御医,台湾医学教育界泰斗

 
 

熊丸(1916-2000) ,四川石砫西界沱人,1934年毕业于同济大学附设高中,1940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医学院。1943年起担任蒋中正先生专属侍从医官至1975年蒋先生逝世为止,历时33年,因此“御医熊丸”的尊称至今仍深植台湾民间。

 

1948年至1991年期间,他分别担任台湾省立台北医院副院长、台湾省立台北医院院长、台北市立中兴医院院长、台北市立和平医院院长及台北医学院教授等职,荣获医学界极崇高的地位。又自1981年起至1998年止,担任《中国时报》副董事长及圆山大饭店董事长。其一生不仅获得事业上的辉煌成就,又因其长期的特殊身份,可堪称中国近代史的见证人。

 

 

裘法祖 

人民的医学家,卓越的医学教育家

 
 

裘法祖(1914.12.6-2008.6.14),浙江杭州人,同济医学院名誉院长,著名医学家、中国现代普通外科的主要开拓者、肝胆外科和器官移植外科的主要创始人和奠基人之一、晚期血吸虫病外科治疗的开创者、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能做外科所有手术,而获“外科全才”之称,其刀法以精准见长,被医学界称为“裘氏刀法。”

   

裘老1936年从同济大学医学院结业,1939年在慕尼黑大学医学院毕业获博士学位,后一直受聘德国各大医院从事外科临床。

  

1940年,德国慕尼黑大学医学院,26岁的裘法祖邂逅了一位美丽的18岁日耳曼少女,她就是慕尼黑大学医学院学生罗懿,这段美丽的邂逅成就了一段异国情缘。

 

1945年,两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炮火中结为伉俪。抗日战争胜利的消息传到德国,已经是医院外科主任的裘法祖萌发了回国的念头。当裘法祖提出回国时,罗懿表现得十分宽容和理解,她平静地说:“我一定跟你回去,无论中国是怎样的。”

  

1946年10月,裘法祖携妻女回国。次年初在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附属中美医院任外科副主任。1956年,裘法祖随校迁往武汉。1958年,罗懿加入中国国籍,成为第一个加入中国国籍的德国人。

从此裘老夫妇一直安家于同济医学院,一幢浅红色小楼的三层,一套七十平米的房子。每当裘老外出,夫人必在窗口目送,当裘老回家看到浇花的夫人,都会吹声口哨,唤出夫人。同济医学院校园内,裘老夫妇的携手漫步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裘老为中国的医学界创造了无数个第一。国内第一本医学科普刊物《大众医学》,中国第一本器官移植杂志《中华器官移植杂志》。第一个获得联邦德国政府授予的大十字勋章的亚洲人。主持创建了中国最早的器官移植机构----同济医科大学器官移植研究所。

 

在首创胃底环扎术和胃底横断的基础上,又创造了独具风格的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成为治疗晚期血吸虫病肝硬化致门静脉高压症、食管静脉曲张大出血的一种崭新的断流型手术,在国内广为应用。新术式改进不下20余种。

 

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裘老有无数的名言警句,其中最有情怀的是这一句“医生治病,是将病人一个一个背过河去的。一个病人愿意在全身麻醉的情况下,让医生在他肚子上划一刀,对医生是多大的信任啊。这种以生命相托的信任,理应赢得医生亲人般的赤诚”。

 

裘老的故事无数,一个个都已成为同济医学人口口相传的经典。

 
 
 
 
 
 
 
 
 
 
 
 
 
 
 

通观上述同济医学人之立言行事,获其共通之特质:明德、独创、务实。

 

明德者必顺道义,合情理,怀仁爱之心,行大善之事。德国宝隆博士不忍动荡世界之百姓受伤病所苦而顺医道创立同济;俞松筠深知妇幼接生关乎民族健康之理创办产院;裘法祖怀一颗爱国爱民之心回国传授其高超技术,开崇立派,成就一个传奇。

 

明德者亦必是感性之人,宝隆与其老板女儿的爱情,裘老与其学妹学生的浪漫是最能触动人心的特质,使传统印象中木纳的医学人由此生动而感性,从此成就无数同济伉俪比翼双飞!

 

 

 
 
 

 

由宝隆始,江逢治、沈云霏、俞淞筠、裘法祖一个个同济人都传承着一个精神,那就是独创精神,或创办医院、学校、杂志,或创立新技术,开崇立派,或敢为天下先,争做第一人。每一个故事,都是一部创新史。

 

从同济诞生那一天,同济医学人一直渗透着德国文化中严谨认真的元素,而医学人的根本素质就是严谨务实,循客观规律行事,按医学技能操作,而又能因地制宜,顺势而为。

 

先有仁爱之心,明理之目,再具独创之识,行务实之路。同济精神就六字真言,明德、独创、务实。

 

 

 

作者 | 费 耿

 编辑 | 后永春

 
 
 

费耿 男,13585668001。从事刑事技术与司法鉴定工作。业余时间组织校友会活动。搭建医学科普,健康生活平台。同道共行!

 

本文所需资料(文字与照片)均来自互联网,一并感谢!欢迎转发,转载请注明出处,保留作者!

 

 原载:HUST上海校友会同济医学分会

 

敬请关注徐医生健康小站,大医精诚,防病于未然,普及医学知识,传递科学理念!

点击标题下方"大医精诚"关注!或搜索公众号:med2you;或长按下方二维码自动识别关注:

岁月递嬗,百又十载!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110周年华诞将至!

2017-05-17 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时光荏苒,巍峨岁月。

同舟共济,悬壶济世。

弄墨佳珠文苑秀,回春妙手杏林珍。

白头不改扶伤志,衣钵定循思邈心。

——《同济辞》

 
 
 

 

  岁月递嬗,百又十载。

  2017年5月20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110周年华诞将至!

 

虽历尽坎坷犹不悔

纵千难万险而愈坚

 

  回溯过往,同济医学院作为我国现代医学教育的发源地之一,虽几经播迁,却始终与人民同呼吸,与时代共进步,迭遭困厄犹勇往直前,历经艰难而初心不改。

 

 

 
1907

丁未之秋,宝隆立医,

同济开帏,悬壶济世。

 
1937

尔后二十余载,几经流转,民国初年,擢升大学,随后战事频频,迁址千里。

 
1950

淞沪战兮家国破,狼烟起兮民飘零,

别黄浦兮越浙赣,渡桂滇兮归李庄,

新国立兮始迁汉,华科建兮济天下 。

 

 

  百年同济,几经坎坷,一路走来,同济人从未放弃!

  如今,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成为国家教育部、国家卫计委首批共建的10所部属高校医学院之一;我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单位之一;我国首批试点八年制医学教育院校;我国首批卓越医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院校;中德医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我国首批同时拥有国家级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三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两所院校之一……

 

 

严谨求实兮名辈出

甘为人梯兮英才育

 

 

  “医院能救人于一时,学堂能救人于复世”,1907年,同济德文医学堂以此为创建宗旨。华中科技大学贯彻建设“学生、学者与学术的大学”的教育思想。同济医学院一直秉承着严谨治学的风范,以“名教师、名教材、名课程”为基石,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国际竞争力的医学人才。

  医学院拥有一支结构合理、高效精干、具有较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参与编写大批国家级规划教材,并积极构建一批精品课程,全方位引领学生学习。外科学、内科学、人体寄生虫学,法医毒理学,环境卫生学,医学导论,医学免疫学,病原生物学等37门教材入选教育部十一五、十二五国家规划教材。同时,医学院拥有包括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等在内40门国家级名课程。

  建院110年来,学院累计为国家培养了8万余名医药卫生人才,他们中有院士大家,有医疗骨干,在医药卫生事业的各个领域为国家做出各自的贡献。

  医学院走出了15名享誉海内外院士大家:中国两院院士梁伯强、贝时璋、沈其震、裘法祖、吴孟超、吴旻、陆道培、侯云德、张涤生、周宏灏、胡盛寿、杨宝峰、陈孝平和德国自然科学院院士武忠弼、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胡丙长。

 

  医学院输出了一大批具有崇高道德的优秀人才:“全国艾滋病防治专家”“感动中国人物”——桂希恩;“全国道德模范”“小处方医生”王争艳;”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白求恩式的好医生”——韦加宁;“全国劳动模范”“白求恩奖章”获得者——戴宗晴;“中国最美医生”“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吴孟超;“中国最美医生”——朱兰;“人民好医生”——蔡常春;“2015年中国消除贫困奖”——姚尚龙;“2016年中国法治人物”——刘良……

  同济因医学而生,医学因同济而盛。

  这里,从来不乏融通古今、学贯中西的大师。他们是同济实力的展示,更是同济胸襟的佐证。

 

开拓进取兮立潮头

鸿鹄之志兮振凌霄

 

  实力,绝不是来自外表的浮华,而是内在历练的升华。学院历来重视创新,依托深厚的教学底蕴和强大的师资力量,科研工作取得丰硕成果。

  近十年来,学院到账科研经费达16.5亿元,获批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项目和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共130余项,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稳居全国医学院校前列。2000年以来,学院共承担国家“973计划”项目6项,获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共19项,中华医学奖42项,湖北省科技奖283项。

 

  学院围绕创建世界一流医学院的奋斗目标,强化顶层设计,提升和巩固医科的国际影响力、国际领先地位,办学特色和优势进一步强化。在2012年教育部第三轮学科评估中,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公共管理、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排名前十,其中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排名第一。截止2017年最新ESI数据,医学院9个学科进入ESI国际科学排名前1%。

 

 

  学院与德、美、日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余所大学、研究生、医院等国际组织继续保持长期友好的合作关系,长期有800余名国外留学生在我院交流学习。

 

 

  学院积极与世界顶尖医疗领域专家交流,让同济的人才走出去,在交流中认知日新月异的世界。学院秉承与生俱来的创新基因,学院逐步在更广的领域发挥引领作用。“同济现象”正不断引起国内外同行瞩目。

 

同心同德兮天下同

济人济世兮天下济

 

  110年来,同济人一直以“医学服务大众”为己任,在医疗服务、防洪抗震救灾、国防建设、环境治理和履行国际主义义务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治病救人,同济有方。学院现有9所直属附属医院。其中附属协和、同济医院是集教学、临床、科研于一体现代化大型综合医院,是华中地区医疗诊治中心,位居中国最佳医院排行榜以及专科声誉排名前列。附属综合性医院实力雄厚,专科医院特色鲜明,长期以来,各附属医院始终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爱心奉献社会,以仁术服务人民,努力创建中部医疗中心,为国家“健康中国”战略服务。以2016年为例,附属医院门诊2032.7467万人次,住院147.8245万次,手术33.7947万人次。

 

 

 

  抗震救灾,无处不在。哪里有灾难,哪里需要医生,哪里就有同济人的身影。各附属医院坚持公益性办院方针,以爱心奉献社会,在各类灾害和对外医疗、援外服务工作中,勇担急难险重责任,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爱心篇章。

 

 
 
 

百年同济,风雨同舟;

险恶备尝,其火不灭。

医者愿兮救伤患,仁者志兮济苍生;

历风雨飘摇,薪火代代相传。

经动荡乱世,其志愈见赤诚。

逢昌平盛世,精进医者仁术。

书百年传奇,共谱未来之章。

 
 
 

 

  110年峥嵘岁月,110年春华秋实。

  回顾历史,同济医学院在旧社会艰难的历史条件下一路走来薪火不灭,离不开历代同济人的智慧和奉献。

  移目当下,同济医学院在新世纪的浪潮中抓住机遇强化自身建设,以国际视野引领医学教学、科研方向。

  展望未来,我们将继续发扬优良传统,弘扬同济精神,努力实施“一流人才、一流学科、一流文化”行动计划,为创建世界一流医学院而奋勇向前。

  在此,请允许我们向所有在同济这块热土上耕耘过的同仁致以深深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5月20日,同济医学院建院110周年庆典,我们静待佳期! 

 

 

 

华中科技大学(ihus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