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医学院海外校友总会

TJMCOAA.ORG

 

77级3大班毕业30周年庆祝活动(2012年)

10月1日下午海外校友聚会
10月2 日上午全年级活动

中午聚餐

下午3大班同学活动:参加人数大约120-130人参加。现场由张韵龙,张晓静主持,大家先介绍各自的现况,胡克勤介绍海外同学在异国他乡的情况。然后各小班表演文艺节目(又出现了新的文艺人才)会场气氛非常热烈。

晚上游艇夜游长江的

10 月3日各小班分别活动:一小班到咸宁温泉,二小班红安红色之旅,三小班武汉继续聚,四小班游武汉三镇新建筑。

10月4-5日 深圳的同学邀请所有同学到深圳继续游玩

 

 

如果再来一次高考,我们考什么?

臧爱华

        感谢高考,我们成为同学,5年校园生活,一辈子难忘。感谢高考,我们离开农村,离开工厂,在10年空缺之后,第一批通过考试走进了大学的课堂。清晨,我们汇入长跑的人流中,后又漫步于林荫道上,在虫啼鸟鸣声中朗读英语;课堂上,老师循循善诱教导我们,给我们讲定义、概念,由浅入深地传授医学知识,他们把自己临床上的经验、教训及学习方法告诉我们,教我们怎样学习,怎样实践。感谢一次又一次严厉的考试,我们顺利毕业,成为医生,成为管理人才,成为企业家,成为国家有用之士。
 

        30年过去了,不管我们现在是当医生还是不当医生,不管我们是常有联系还是不常惦记,不管我们是繁忙还是不忙,不管我们是退休还是上班,不管我们是在武汉还是在国外,2012年10月2日我们齐聚到母校——同济医学院,参加同济医学院七七级学生毕业三十周年庆祝活动,成为历史上最“牛”的学生,光荣登上楚天都市报,“重聚母校亿当年”,根叔鼓励同学如今要大胆示爱,90岁的冯新为教授走上台优雅秀健康,校园里一群又一群年过半百的学生,照相机不停,笑声不断,夜游母亲河长江,微风扑面,思绪涌上头,又勾起了大家许许多多美好的回忆。
我们是高考的带头者,参加高考我们不悔,人生路如果重走,我们还要报名参加;我们是高考的受益者,有了高考,才有我们完全不一样的人生,青春路如果重走,我们还会是同学。
 

         30年过去了,如果现在再有一次“高考”,我们还要积极参加。那么,我们考什么?不考数理化,我们早已是佼佼者,不考内外妇儿科,我们已是主任医生和教授。考身体,看谁能挺直腰板,健步如飞;考容貌。看谁不自报家门,又能博取大家的呼叫;考记忆,国事、家事、同学事,谁能事事皆知。相约2017年10月我们再相见,不要再说“我是谁”,比一比谁能一口气说出50个“他(她)是谁”,同学们,多保重,5年后再相见。

 

请进会员区可读到更多的信息

作者: 王钢

 

十月三号是同济医学院七七级医疗系三大班在湖北聚会的最后一天。一小班去咸宁泡温泉,二小班行红安红色之旅,三小班和四小班继续在武汉三镇观光。我们四小班先游玩了落雁湖。落雁湖是一个新开发的东湖风景点,在武汉难得看到这样一个既有独特风光又悠静的生态保护公园。下午,我们参观了楚河汉街。这条街开了些国外名牌店。可我在星巴克咖啡店里要一杯‘美’式咖啡竟等了二十多分钟。或许是因为街上新建洋房空荡荡的原因,整个街景看上去好象是一个好莱坞的外景摄影棚。 晚饭后,大家去汉阳‘新老’琴台观看夜景。一天的聚会下来,每个人都享受着这些年来最美好时光,大家分享过去的经历和感想,甚至抖出三十年前一些轶闻趣事,彼此间大开玩笑。夜深了,不知道是由于琴台附近太暗或我们喝得太醉,突然间,我大学的室友老周(周木三,已经67年岁)不小心跌倒在一个小干溪沟内。现场的每个人都被眼前这一突发事情给惊呆了,但大家迅速下到小溪内去把老周给扶了起来。很庆幸的是,我们班有一位在武汉市第一医院骨科当主任的冮相保同学在场。他迅速检查了老周,怀疑老周的左手指和脚趾可能各有一处骨折。大家的心一下沉到了谷底。这时,马丁和孟力夫妇果断地开车送老周和冮相保到市第立一医院,X光检查确认了冮相保医生的诊断, 并排除了其它创伤。当冮相保医生仅花了十多分钟就固定好了老周手指和脚趾骨折部位后,大家这才松了一口气。老周当晚不想留在武汉,坚持要回云梦老家。他谢绝马丁开车送他回云梦,但最终同意我们用车送他到武昌火车站。到了武昌火车站,马丁夫妇留在车内,我负责送老周到候车室内。候车室门口的警察要求每个送客的都必须出示身份证。我当然没有中国身份证,我的美国护照也没有带在身边。天啊,这叫我么办?我只能硬着头皮把我的纽约州驾驶执照拿了出来往守门的警察面前晃了一下。哪晓得这位警察哥哥蛮识货的,什么都没有表示,让我和老周一起进入了候车室…  。

我回美后常与老周通电话,欣悉他恢复良好,翘盼着下次同学聚会。

 

四小班同学游玩落雁湖。前排从左至右:老周,冮相保,王青, 刘枫和张晓静。(本文作者及摄影: 王钢)

(写给同济医学院医疗系七七级三大班毕业三十周年同学聚会纪念册)

 


毕业三十周年同学聚会結束了。离开武汉前,在我们三小班的临別午餐中,小班长方丽华走到我身后,问我是否能给这次同学聚会的纪念册写个后记?当时,我正和大家一起挤坐在餐桌旁, 手里端着旁边的同学刚舀给我的鱼丸子汤。望着挤坐在热气腾腾的餐桌旁的同学们,望着堆放在餐桌旁的行囊心中有一种说不清楚的感动,便不加思索地答应了。然后我匆匆去了机场。

登上飞机坐定后,我才意识到,匆忙中接下的这个任务,远在我的能力范围之外。除了对冻结了二十多年的中文书面表达能力没有信心外,我还不知道该写些什么放进这个后记里才是得当和适宜。两天的同学聚会虽然留下纷繁的感想,拍打着我想说点什么的冲动,可是那个感动着我的东西却跳跃在这纷至沓来的感受中,时隐时现,让人抓不住,使我感到有些迷茫,而那抓不住的精灵却正是我想要写的。在纠结中,迷茫和感动,交织在一起,伴随着我一路的飞行。

 

这本记念册里将收集些什么?匆忙中我没有来得及问。但其中有一项,我希望没有猜错,那就是在我们大班每一位同学的扉页里,收藏着两张该同学的单人照。一张是三十年前我们离开学校时各自的单人留影,另一张是三十年后的今天,我们各自拍下的照片。这两张单人照片把我们每个人三十年的变化定格在了纪念册里,鲜明尖锐的自我对照,没有演变过程,没有时间流逝,只有三十年开始的那一刻和三十年结束后的今天。这收集每人两张单人照的创意不知是来自我们哪位同学,这个创意的内涵和艺术性都让我钦佩不已,它让我们每一位同学都感受到了时间魔力带来的震撼。

把这两张照片之间的时间展开,那是长长的三十年。这个时间长度足以让一个初生的婴儿长成“而立之年”的成人。对于我们这群特殊年代下的大学生而言,“毕业三十年”所包涵的不仅仅是一个长度概念,它更像是一个象征或符号 ——  标注着我们青壮年阶段的始与末,那是我们一生中最富有活力的时间段。是的,我们不是同龄的同学,我们来自于十二届高中毕业生,我们的年龄相差十几岁,但是我们在大千世界里寻找各自一生的立足点,却都同时起始于三十年前我们离开学校,走向四方的那一刻。 “毕业三十年”正好复盖了我们寻路立足的过程,与我们人生的春天,夏天和初秋重叠在一起。“毕业三十年”也像是一个路标 —— 标志着我们人生一个阶段的结束和另一个阶段的开始。

今天,毕业三十年后,我们中间最年幼的同学也已年过半百。也许,正是因为“毕业三十年” 里所蕴藏着的这不同寻常的象征和层层叠叠的内涵,让分别了三十年的我们放下手中的一切,毕业后第一次有这么多的同学从天涯海角赶回来,聚在一起,看看三十年前的伙伴,看看三十年的时间在我们各自身上留下的痕迹。也许,只有当我们聚在一起时,岁月流逝,人生季节更换,才会如此清晰地呈现在眼前,带给我们无声的震动。我们在同学们的身影中寻找三十年前的自己,我们在彼此斑白的两鬓中寻觅那岁月流逝后留下的生命真谛。

三十年前,我们收拾起行装,带着那个年代的热情和单纯,摘一片想象中的彩云打进行囊,怀着希望,带着憧憬,挥挥手,离开校园,走向未知的未来,去追求那我们学到的,只有一个诠释的人生意义和成功,以及理想。三十年里,机遇,环境,各自对生命的理解,各自对人生的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走出了一条独特的人生路。三十年的岁月流过,如今两鬓染霜的我们明白了,理性,真诚和热爱划出的每一条人生路径,都是一首优美动人的歌,都标志着成功,都诠释着生命的价值,都注释着人生的意义,都是圆满的人生。

如今的我们,和三十年前相比,更懂得生活中的美,更懂得生命的珍贵,更清楚人生不是永恒的。

 

在这本纪念册里,一定还收集了这次同学聚会的花絮和点滴。它们记录着我们相聚时的真挚和情谊,记录着那穿过酒盏杯盘,穿过演讲汇报的感动,那是来自我们每一位同学心灵深处的感动。

三十年的时间跨度没有在我们中间形成感觉上的陌生和距离。仅是在相逢的那一𣊬间,在那一张张似乎陌生,但又透着某种熟悉的脸上,我们能依稀触摸到时光的隔膜。而这种隔膜在我们一旦㦚认出彼此后便消失得无影无踪,时间感和距离感也随之都消失了。我们彼此看到的还是彼此当年的笑容,还是彼此当年的风格,还是彼此当年的做派,还是当年我们在校园时的那种感觉,好像我们从来都没有分别过。这真是一种十分奇怪而又十分有趣的感觉。不知是因为当我们相聚在一起时,我们不知觉中都回到了当年的状态的原故,还是因为人的特性与人的外貌不同,它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发生改变。因此,头发虽然白了,皮肤虽然起摺了,但我们还是我们,还是当年我们同学时的你,我,他。

我们都已年过半百,在各自走过的人生路中,相处五年的朋友,共事五年的同事,都不少见。但只有我们 ——  同窗五年的大学同学,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鲜活地留在了我们各自的脑海里。虽然我们并不经常联系,也许从不联系,也不常常想起,但这个群体和那段生活却带着其独特的气息长久地凝固在我们各自的记忆中。

我们在特殊的人生阶段相遇在一个特殊的年代里。我们一起走过了一个人一生中最富有朝气且热情简单的人生时段。我们有着共同的大学校园生活,我们也曾有着相似的人生梦想;我们还有着相同的成长背景,以及不同于其他人群,但我们之间却彼此十分相似的少年和青年生活经历。毕业后的三十年里,不论我们各自经历了多少不同的生活场景,走过了多少不同的路,走到了哪个天涯和哪个海角,当年的痕迹,或多或少,存留在了我们身上,形成某种特质,成为七七级的共同点,成为我们这些“一路走过大学五年”的同学的共同点。三十年路途,这些特质带给我们甜酸,也带给我们苦辣。然而,正是这些只有我们这“一路走来”的人才能真正读懂的特质,让我们相聚时产生的共鸣,在五味陈杂中,久久地回味无穷。

我们聚在一起,感受着只有我们聚在一起时才会形成的气氛。置身于这熟悉而久远,简单而温暖的环境里,即使没有深遂的言语交谈,只是默默地坐在其中,也是一种放松,一种舒适。不需要叙说三十年来你我经历的凡事种种,也不需要交流现在你我生活中的五味七色,我们围坐在一起,在长江两岸灯光的流动中,在初秋的江风里,在漫不经意中,我们感受着岁月的流淌,重温当年我们一起读书时的那段美好时光。

三十年前,我们将一片想象中的彩云打进行囊,挥手道别。今天,三十年后,我们带着理性,拾起一片枫叶,夹进书里,互道一声珍爱生命,享受每一天的时光。秋天,红枫遍地,彩霞满天,是个美丽的季节。我们下次再相见。

 

七七级医疗系三大班三小班:池玲

2012年圣诞节 美国康州 初稿

2013年元旦  美国康州 定稿

 

 

后记的后记

在我写这篇后记的时候,心里不时涌出对提议,资助和组织这次七七级毕业三十周年聚会的同学的感激。在此,致上深深的谢意。

二十多年来,第一次认真写中文随感,感谢藏爱华同学的帮助以及张晓静同学,刘运国同学,揭盛华同学和张韵龙同学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