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医学院海外校友总会

TJMCOAA.ORG

李庄探寻 - 记录同济在抗战时期的艰辛和坚持

王华 作

 

 
 祖师殿 - 同济大学医学院李庄旧址及在校女生旧照
 
 
       在同济发展的百年备忘录中,"李庄"或许应成为浓厚的一笔。作为同济学子,对抗战时期同济迁驻四川宜宾李庄这段历史一直有着难以挥去的探究情愫。
 
       前不久,一次学术活动之后,在同行及友人的热情安排下,我们一行参观了位于宜宾市郊19公里处的长江南岸李庄,让我们追寻了同济104年的岁月生涯中,那6年不同寻常的经历......
 
       1939年正月前后,数度辗转迁徙,分批抵达云南昆明的同济学人,在滇池边置田筑舍,安营扎寨。日军的疯狂轰炸,击碎了他们偏安一隅的梦想。
 
       1940年夏,战火硝烟迫使同济大学决计入川,并委托校友,在四川寻找新的校址。消息很快传到了名不见经传的李庄。深孚众望的乡贤名流及李庄区镇官员集会讨论,认识到这是历史对李庄的眷顾与垂青。
 
      李庄的代表乡贤长辈立刻表明欢迎同济的诚意。随即,李庄以地方政府名义向同济大学,以及国民政府行政院、教育部发出"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应"的电函,向漂泊于战火之中的同济学人伸出了温暖的双手。
 
     1940年10月下旬,同济大学部停课,全校师生浩浩荡荡,沿着滇黔公路、川滇公路,爬山涉水开始了其建校史上艰难的第6次迁徙。同年的冬季,李庄——这个长江上游的川南小镇,以博大的胸怀拥抱了同济学人的到来。
 
     李庄对颠沛流离中同济的慷慨接纳,不仅感动了同济的千余名师生,也使得众多关乎着民族兴衰,学术兴废的学者们闻名而来,自同济率先迁入李庄后,先后又有十多家高等学府和科研院所也几经辗转,抵达李庄。它与重庆、成都、昆明赫然并列为抗战时期中国四大文化中心。
 
     "麻脚瘟"是川南地区长期流行的一种怪病,因发病原因不明,患者猝死,本地郎中又束手无策,唐哲教授受邀前往会诊,经过彻夜观察、分析,初步诊断为疑似钡或磷的化学物质中毒,果断地采取解毒措施,使中毒的师生全部转危为安。
 
     此后,同济医学院的杜公振、邓瑞麟两位老师通过动物实验查出了病因。根治"麻脚瘟"在当地传为佳话。当地乡民舞狮庆贺,大红旌表上书同济校本部:"成绩斐然,人民受益匪浅,颂声载道,同济令誉日隆。"
 
     6年的光阴,硕果累累。身处李庄的同济医学院师生凭借着简陋的教舍与设备,游弋于医学的海洋中。在此期间,同济医学院增办了高级护士职业学校,增设了高级医事检验职业科。
 
     1941年~1945年期间,李庄培养出680名毕业生大多成为各个领域的佼佼者。其中有日后成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或院士的知名学者,如朱洪、陶亨咸、王宋武、唐有祺、吴式枢、吴孟超等。
 
     6年的光阴,是同济的一段特殊历史,也是中国知识精英拓展学术追问的光辉旅程。事实上,在抗战的烽烟之中,中国许多著名的大学都经历了类似悲壮的迁涉;苦难中,中国的知识分子立天地为已任,为继往开未来,自愿将延续中华文化作为自己的已任,而支撑他们的,正是无数个李庄这样坚实的大地...
 
    让我们记住这个川南小镇:李庄!
 

1940年,李庄开明士绅罗伯希、王云伯向同济大学发去了"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给"的16字电报

 

王华

     作者  王华